胃胀是消化系统常见症状,一般发生在早起或者吃饭前后,常常伴随打嗝或者排气,对身体损伤很大。胃胀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非常高,大约十个人中有六个人会存在胃胀症状。一般大量进食后容易导致胃胀,但有些朋友吃的不多也出现胃胀的感觉,而且由于胃胀导致吃的食物更少了,久而久之会出现身体消瘦,精神抑郁,甚至神经性头疼和胸闷等症状。那么,胃胀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?
胃胀的原因
在《灵枢·胀论》篇中,形象地描述了胃胀病的特点:“夫胀者,皆在于脏腑之外,排脏腑,扩胸胁,胀皮肤,故名曰胀。” 胃的生理功能主要是暂时储存食物和消化食物。食物由胃进入小肠的过程称为胃的排空。一般食物进入胃后5分钟就开始有部分排入十二指肠。不同的食物排空的速度不同,混合食物由胃完全排空通常需要4-6小时。胃的排空主要取决于幽门两侧(胃内和十二指肠内)的压力差。食物在胃的排空过程中引起胃运动,从而产生胃内压。当胃内压大于十二指肠内压时,食物即可顺利由胃排出。反之,十二指肠内容物对胃运动的抑制则减慢胃的排空。在病理情况下,当胃、十二指肠存在炎症、反流、肿瘤或胃液、十二指肠液成分发生改变时,就会使胃的排空延缓,食物不断对胃壁产生压力;同时,食物在胃内过度发酵后产生大量气体,使胃内压力进一步增高,因而就出现了上腹部的饱胀、压迫感,即胃胀。 从中医理论来讲,胃胀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各种病因影响到胃腑,使胃气不能正常和降,气机停滞于胃脘而形成的。
门诊中,常见导致胃胀的疾病主要包括:幽门螺杆菌感染、萎缩性胃炎、胃黏膜糜烂、胃溃疡、十二指肠溃疡、肠易激综合征、消化功能紊乱、紧张、心理负担大等,这些疾病的存在都会影响胃部排出食物的速度。而这些疾病,不仅仅会导致胃胀,胃胀不过是这些疾病的早期变现,他们的存在会对人整个身体健康造成巨大影响,甚至威胁生命。因此,一旦出现胃胀症状,应及时去医院确定原因,对症治疗,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结果。
有些朋友的胃胀现象只是出现一段时间后自行消失,有些是长期存在,还有一部分患者是反复出现。一种情况可以不必在意,但后两种情况,务必重视。那么,哪些检查方式可以明确诊断出导致胃胀的病因呢?胃胀的检查方式
1、胃镜
胃镜的优势之处在于胃镜能直接观察到被检查部位的真实情况,反应胃部微小的变化。CT、彩超对胃粘膜的诊断范围及结果存在一定局限,胃镜能直视检查胃粘膜是否有病变、例如糜烂、溃疡、狭窄瘢痕等,一览无余。胃的病变大多数是胃粘膜内发展而来的,这点胃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。
胃镜虽然检查结果精确,但并非人人适用,患有严重心肺疾病(心律失常、心衰、心梗、呼吸功能不全、哮喘发作);休克、昏迷等危重状态;神志不清,精神失常;上消化道急性穿孔期;严重咽喉疾病,腐蚀性食管炎、胃炎,主动脉瘤,严重的颈胸、脊柱畸形;急性传染性肝炎或胃肠道传染病需暂缓检查。
2、幽门螺杆菌检测
幽门螺杆菌是引起消化不良的常见原因,有些朋友在根治幽门螺杆菌后胃胀等消化不良的症状也随之消失,证明治疗有效。如果是复诊或只查幽门螺杆菌推荐大家做C14或C13呼气试验,但C14对人体、环境有污染,服用同位素后在人体不会被衰退(全衰退期有6万年),不适于孕妇、儿童。C13是C14升级版,去除了c14的污染,需要服用相应的C13标记的底物,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。
3、胃肠道造影
消化道包括食管、胃、小肠及大肠,均由软组织构成,缺乏自然对比,直接用普通X线检查效果不佳。造影就是从口里把造影剂喝进消化道,让造影剂覆盖管腔表面,形成消化道的轮廓,间接地反映出消化道粘膜以及蠕动的情况。经常听说的“喝钡餐”,就是一种常用的造影剂。
由于胃肠镜对胃肠道病变检出率高、信息量大,现在做消化道造影的比例比较少了,但是仍有部分价值,例如在诊断胃胀原因时可用于动态观察胃肠道动力好不好,胃有没有下垂等情况。提示做完造影如果还要做胃肠镜,要等到3天后再做,以免喝进去的造影剂影响胃肠镜观察
4、CT
较少直接用于胃肠道检查,主要是排除一些少见原因或者高度怀疑一些疾病时使用。CT的优势在于可以宏观整体地了解胃在腹腔中的情况,例如有没有幽门部或十二指肠有没有被压迫、胃壁有没有增厚等,补充胃镜检查和消化道造影的不能覆盖到的检查。
通过上述检查,可以明确导致胃胀的主要原因,从而采取对症治疗。每种原因导致的胃胀的治疗方法均不一样,需要主治大夫根据患者的情况,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。在胃胀气的治疗上,西医目前是没有确切疗法可以治疗此病的,尤其是因为各类消化系统疾病诱发的胃胀,单纯只靠激素只能暂时缓解症状,同时还会增加肠胃负担,临床上,多推荐采用中医疗法进行治疗,效果更为显著。
关注微信